【学研探索】至繁美学 峡湾城市奥斯陆的空间探索与更新思考
栏目推荐
由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管、重庆市规划展览馆(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主办的《城市地理》杂志“学研探索”栏目,为读者打造一扇展示与研究规划和自然资源的窗口。
友情提示:本文约6400字,阅读耗时约20分钟
至繁美学
峡湾城市奥斯陆的空间探索与更新思考
《城市地理》
2022年第08期
学研探索
引
言
生活有一种惯性,
你也许只是人群中忙碌的一人,
你也许每天都在默默地工作付出,
你也许也曾落寞地望着城市的车水马龙。
我们在繁杂的城市生活中勇往直前,
但又不时想起来问问自己:
我们这一生都在追求什么?
人生应当有怎样的意义?
生活应该有怎样的故事?
未来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
真正的生活理想玩家,
绝不甘心做平凡的自己。
他们天马行空、率性自我、特立独行;
他们期待城市生活的调色盘五彩斑斓。
疫情后,城市人更加向往自由,大自然的绿色成为抚慰和改善心情的良方。享受自然的馈赠,走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闻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吹在写字楼里遇不到的风……比如挪威,被誉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国家之一,那里的人们越来越懂得如何享受生活。在工作之余,他们走向交往的空间,走近绿色,享受独特的城市风光,追求治愈的闲暇生活。城市休闲美学,为纯粹的生活注入了热爱。
繁荣背后的城市危机
挪威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该国三面环海,群山环抱,湖泊众多,瀑布遍野。早期以渔业、农业、航运业为支柱产业,后期水电资源开发技术极为成熟。与此同时,大陆架上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也使石油被称为挪威的“黑金”。然而,近几十年来,环境污染和资源稀缺引起了资源型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气候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缺水、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臭氧层损耗、土地资源稀缺等成为国际大都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挪威能源战略的突出特点是:依靠水电,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通过能源、金融、企业和工业领域的高效协调管理寻求可持续发展。幸运的是,这使挪威的经济高度发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较高的国际水平,暂时逃脱了“资源依赖”的诅咒。然而,如何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友好共存与平衡,仍是发达国家(如挪威)和发达城市(如首都奥斯陆)面临的重大挑战。
以挪威首都奥斯陆为例,该市坐落在挪威东南部的奥斯陆峡湾北端山丘上,面朝大海,背靠山峦,峡湾与森林环绕。近年来,奥斯陆的填海造陆,逐渐使其从自然峡湾城市转变成工业、航运和交通枢纽城市。崎岖优美的城市海岸线风貌在市中心港段不复存在,自然峡湾的城市名片不再鲜明,峡湾生态系统也逐渐崩溃。比起北欧其他国家的首都,大家都感觉奥斯陆似乎缺少了一些博人眼球的元素。如果想在奥斯陆看到挪威的缩影,那极光,峽湾、原野、森林,都应随时随地地出现,即使是在灯火阑珊的城市里。
此外,奥斯陆地广人稀,生活区的大街上几乎看不到成群结队的人群,在这里,要学会享受孤独,这是典型的北欧孤独社交。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饱和与精神文明的不断充盈,城市人对个人身心健康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期待也在不断增加。在成簇的建筑和便捷的交通网络给人们带来最初的震撼之后,一些市民开始怀念以前更加舒适自然的生活。快节奏的现代城市生活淹没了个人的个性,疏远了人际关系,因此许多人在他们曾经无限渴望的城市生活中感到迷失。人们需要更多优质的公共空间来活动和“自娱自乐”。城市空间如何满足人们的身心需求呢?如何塑造城市景观,使温暖、微笑和朝气充盈城市的大街小巷呢?
学术界对以经济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从未停止过批评。现在的城市生活真的满足市民对未来理想城市的愿景吗?当城市扩张带来资源过度消耗和全球变暖的生态危机时,不同领域的学者都更加关注处理城市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2019年,挪威奥斯陆建筑三年展(Oslo Architecture Triennale)的策展人提出:“建筑师希望通过设计将美与社会公正结合起来,创造出对生活有意义的作品。然而,我们中的许多人在不同的方向上工作,偏离了预期。”世界各地的很多当代建筑、生产和社会基础的引擎都在迎合或追求经济增长。然而,经济主导型增长的局限性已经越来越明显:社会不公加剧,健康和福祉隐患增多,社会福利压力增大,海水温度异常,以及极端天气频繁。所有现象都提醒我们,需要迫切地探索新的可能。在一个文化繁荣和生态平衡比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社会中,城市景观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积极变化?
奥斯陆建筑三年展开幕式
奥斯陆的城市空间调研
2019年9月26日至10月4日,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AHO)和奥斯陆建筑三年展(OAT)主办方共同组织了一次以工作室形式开展的教育论坛和研讨会。作为三年展的主要平台之一,本次活动把世界各地的高校和跨学科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以解决设计师在城市环境中关注的实时问题。2019年初,英国爱丁堡大学景观建筑学导师丽莎·麦肯齐(Lisa Mackenzie)在奥斯陆发表演讲后,被邀请以教师身份参加研讨会,并邀请10名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ECA)景观设计学硕士随行。在研讨会期间,景观设计师和建筑师共同思考,努力推进城市调研和设计实践,将建筑与景观作为能够在城市环境中促进社会环境积极变化的关键媒介。
来奥斯陆之前,外界对这座城市的描述很能激发起人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奥斯陆(Oslo)是挪威首都及第一大城市
奥斯陆是欧洲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2018年占位旅游目的地城市Top10
《纽约时报》评其为全球最佳旅游城市
2019年获欧洲绿色首都称号
奥斯陆依托其天然的资源优势,被称为"上帝的山谷"
……
在构建城市的理想蓝图中,这里应该自然美景与都市风貌融为一体,独具一格。乍一看是冷峻的,人烟稀少的,但仔细品,又是朝气蓬勃,充满阳光和热爱的。这里有城市风光,也有乡村风景;有现代艺术,也有古典文艺;有极简主义,也有至繁美学;有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更有活跃的大脑畅想生命的美好与幸福。
值得肯定的是,这个曾经因海盗和自然美景而被人熟知的半岛,通过百年的人为开垦、扩建和重新规划,已经变成了一个看似繁华、欣欣向荣的新艺术创意区。“自1814年成为挪威首都起,国内各大文化机构均落户于奥斯陆。古往今来,这里既有一流的艺术展,也上演过许多精彩绝伦的歌剧、芭蕾舞和戏剧表演,现场音乐更是奥斯陆的一大城市特色,每年城中各大俱乐部和场馆都会举办成千上万场音乐会。每年夏天,奥斯陆还会举行数个规模盛大的流行摇滚音乐节及年度音乐节,风格从室内音乐到重金属。”
世界级的建筑师将这里视为他们的建筑实验场:市政厅、歌剧院、美术馆、雕塑公园、住宅楼、星级餐厅和时尚酒店林立。现代化先锋建筑的拔地而起与象征财力与政治地位的历史遗迹,共同彰显着城市地标的雄伟壮观。
简而言之,奥斯陆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是一座充满现代艺术气息的时尚之都,也是一座弥漫着家庭亲子氛围的宜居城市,同时拥有精彩丰富的夜生活。可当我真的漫步在奥斯陆时,既怀揣着对城市建筑美学的欣赏,又带着对其他混乱无序又萧条的城市空间的浓浓叹息。奥斯陆市中心面积不大,步行或自行车骑行观光即可,配套还有公共交通系统,但充满魅力的沿海风光,并不如想象中美好,步行体验相当不流畅,我们数次被钢筋水泥和栅栏阻挡住步伐。
奥斯陆峡湾是从北海斯卡格拉克海峡向内陆延伸的水体。它位于斯卡格拉克海峡附近,该海峡以前是穿过波罗的海进入大西洋的唯一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挪威的海防前哨。沿海森林密布,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了一场重大海战,对沿海生态造成了不可磨灭的破坏。再加上奥斯陆市中心在过去几百年的过度开发,水污染和气候变化加剧了沿岸生态系统的崩溃,还留下了众多如残骸一般的工业遗迹,使原本连贯流畅的峡湾步行体验变得断断续续。
峡湾曾是奥斯陆的城市名片,而如今我们在市中心看到的是纷繁杂乱的港口,硬质的海岸边界,一望无际的水泥地面。中央火车站更像是一道裂痕横亘在江、海、山之间;人工海岸线也在很大程度上切断了城市绿网和蓝带,几乎整个海岸都是工业港口留下的硬化边界,只有在岛上,才有一小部分弹性生态海岸。和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海岸线相比,深水良港带来了一座城市的发达,也带走了属于它的独特自然魅力。
奥斯陆海岸的现状拼贴
艺术文化的繁荣,使人们对精神维度的满足感,和对城市空间的高品质不断探索与追求。民众更多地意识到,自然资源的先天优势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这意味着供应导向型公共空间的建设和评估标准存在瓶颈,不足以支持城市空间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但作为首都,奥斯陆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必然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奥斯陆应该如何创造更高效、更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如何将自然美景带回到布局已定的城市中呢?
奥斯陆未来城市更新发展的潜力
基于对奥斯陆城市的理解和对滨水区现状的调研,为了重现自然峡湾城市的风采,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或许可以秉持三个核心策略:以小见大、公众参与和生态可持续。
(1)以小见大——重塑城市的失落空间
奥斯陆市政已经尝试利用城市中被遗忘的空间塑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交往场所,例如都市农场、儿童友好的社区空间、休闲娱乐设施(海边浴场)等。这些优质的空间像是散布在城市各处的补丁,那么下一个补丁应该在哪儿呢?奥斯陆建筑三年展中,有一本题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书,记录了40座以前气派的办公楼及其今天的状况。这些建筑大多是历史建筑,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过去是精心设计的,但因为功能转移,现在已经被废弃。建筑功能的替换导致周围公共空间略显萧条。
废弃旧工业基地改造的都市农场
儿童友好的社区空间
其中,Bankplessen是建筑师Ingvar Magnus Olsen Hjorth设计的历史建筑之一。曾是一座价值连城的银行大楼(挪威银行总部),建于1902-1906年。其材料(主要取材当地珍稀的花岗岩和大理石)的使用极其昂贵,设计相当复杂,内部细节显示了北欧新巴洛克风格的装饰特征。高质量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以卓越且价值连城的方式体现了国家银行的重要地位。但目前,该建筑虽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却处于闲置状态。保护的目的是保留挪威银行前总部的建筑风貌、文化特征和历史价值,然而,它的实用性却很低。挪威银行总部搬迁后,被闲置的建筑硬体没有和社会生活创造出新的联系,以补充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因此,建筑功能的丧失导致了其城市身份的弱化,围绕它周围的开放空间也随之闲置,无人问津。
除此之外,奥斯陆市中心还有很多被开发者逐渐“淘汰”或者“遗弃”的土地,慢慢变得杂乱无章。在过去,经济快速发展、工业重心转移和就业模式的改变进一步加剧了城市核心区的土地利用问题。这在公路网、铁路线和滨水港口区尤其如此,这些地方的工业化进程主要破坏了城市自然形态的整体连续性、阻断了重要的城市节点之间的慢行系统。漫步在奥斯陆市中心,往往给人一种断断续续、障碍物很多、迷失方向的体验。
根据实地考察调研和视觉记录,奥斯陆市中心的类似空间大致有三种:
第一类是使用率极低的公共空间(闲置的Bankplessen及其周围广场、偏远的公园)。
第二类是经济效益高但生态价值低的空间,通常是人工港口和工业场地。
第三种是无序的空间,例如城市荒地和废墟。
学术界已经不约而同地对类似的城市空间进行了研究。学者们称之为“失落的空间”。Trancik将其定义为“需要重新设计的不受欢迎的城市区域;对其周围环境或用户没有积极贡献的反空间”。它们大多是由于设计或位置不当而很少使用的所谓公园和广场;是那些只能作为露天停车位供周围建筑使用的开放空间;只是为了展示权力和地位而建设的残余边角;是那些被城市主干道分割成碎片并与城市居民分割开来的土地;也是房屋前后、建筑之间未被良好使用的空间;或者道路太宽敞,徒劳地增加了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空间。简言之,“失落的空间”是城市建设者由于无知、错误和贪婪而浪费的城市空间。
当城市不断地向大自然、热带雨林、珍贵的耕地甚至祖先的坟墓寻求新的土地时,我们却不断地在城市中创造无用的空间或荒地。这些“失落的空间”能否成为城市更新的潜在机会?如果我们能够正视并采取措施来改善这些空间,它们会成为重新引入自然美景的载体吗?以此助力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城市环境提升和生活方式优态化。
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奥斯陆也面临着城市发展的瓶颈与困境,城市“失落空间”就是一种现实映射。不过,这些消极的空间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中承载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是可以让城市居民再次实现自然式呼吸的缝隙。“失落空间”使重新利用现有的土地和基础设施,减少环境影响,提供舒适又节能的社会效益成为可能。从可持续性的角度来看,“失落空间”的提升在改善环境、营造空间识别度和增加市民幸福感等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公众参与——属于市民的城市地标
欧洲的城市发展趋于成熟,在后工业时代与现代化发展的侵袭下,逐渐变得"千城一面”,而每座城市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景观,带给城市人以不同的日常生活体验。奥斯陆人已经开始尝试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普利兹克奖得主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Alejandro Aravena)说过:“衡量一个城市的标准是看你能在其中免费做多少事情。”这既表现在建筑与空间公共性的塑造,也展现在建筑景观一体化的空间设计实践中。雄伟壮丽的城市地标不仅仅是一个高冷的城市符号,更是充满活力的城市会客厅,承担了城市塑造的责任,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丰富的活动和社会包容。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列斐伏尔将城市权利理解为公民需求的满足。城市只是公民日常行为创造的作品或产品,城市可以是短暂的,但公民的作品是永恒的。大卫·哈维使亨利·列斐伏尔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他声称,城市权利是将城市转变为公众的期望,这也是一个服务自我的机会。城市不仅存在于物质空间中,还存在于居民的想象和情感中。它不仅仅是一个服务于经济和政治的工具,更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感官和文化体验的多维空间。而展览馆、商区、城市广场、剧院等遍布城市的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就是组成这个多维空间的关键要素,承载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们是服务于需求而被塑造的空间,由于使用者的文化、认知等个体上的不同,对场所的体验感也会不同。
Snohetta设计的奥斯陆歌剧院(挪威国家歌剧及芭蕾舞剧院)就为人们展现出一种诠释公共生活的全新方式。它坐落于峡湾的最中心,不仅是一座独特的公共建筑,还是一个功能复合的城市空间综合体,承载了公众的城市记忆,从过去到现在并延伸到未来。“在时间的洪流中,与不同年龄、性别、背景的使用者互动,营造承载每个个体情绪的空间。它既是建筑,又是景观,同时还是城市艺术公共化的象征。”或许这才是它除了作为城市地标外,对城市更大的意义,对市民更大的价值。
该建筑将北欧人的极简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看似复杂的形式其实造繁源于简,它像一颗人工水晶强势地嵌入城市中心,却以浑然天成的姿态融于城市生活,并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如果最初震慑人心的是它如神女般纯净优雅的外形,随着时间的洗礼,它带给人们的惊喜更多是源于设计师对建筑实用性的思考,以及建筑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落日余晖下的屋顶,缓坡而上的平台和映射着海面波光的门厅,使得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此领略城市公共生活的魅力。到访者盛赞,无论你是否热衷于歌剧和芭蕾,在这里都可以完美度过属于自己的静谧时光。你可以拾级而上至屋顶,眺望奥斯陆的海港与船舶;或者慵懒地倚靠在洒满斜阳的缓坡之上,欣赏海面上的装置艺术;建筑外的人们还可以透过沿街的巨大的落地玻璃窗一睹剧院内的活动;也可以在通往滨水空间的路上走进艺术作坊和纪念品店……这些活动与体验完全融入整个建筑的设计当中。正如那句话:你在这里看风景,看风景的人也在看你。
(3)生态可持续——让自然峡湾重回城市
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景观的介入对于生态修复与可持续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政可以在奥斯陆的“失落空间”中选择有潜力的地块,串联起植被丰富、生态和娱乐价值皆高的连贯的绿色基础设施系统(Green Infrastructure System)。同时,软化和修复被滨水区舱壁和硬质海岸边界占领的潮间带区域,打造绿色走廊和弹性海岸,还原自然体验。通过节点(Legibility)、流线(Permeability)和体验(Diversity)的组合创建市中心的蓝绿带系统。
聚焦到最中心区的港段,所有地面均为水泥和混凝土硬铺。这段海湾是城市规划战略中滨水景观长廊的一部分,但看起来并未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与内陆空间相比,这里视野开阔、景色宜人、阳光充足,曾经这里的蔚蓝海岸还是国家保护名单中诸多鸟类的栖息地。现存的工业遗址使用率低,可尝试逐步打破和软化边界,恢复更多潮间带景观。以候鸟的栖息与保护为重点,增加新的植被和野生动物群落。一系列老式工业建筑的残骸还可以留下用作鸟群和绿色植物的“新家”。这里复原后可以一半是栖息地,一半是让市民回归自然体验的生态公园和海滨步道。景观策略的推行将自然峡湾的盛况和生态慢慢带回到城市中,用更新鲜的空气和更壮阔的海岸线覆盖一个过时的工业层。
奥斯陆市中心蓝绿带系统
在未来,自然峡湾重现于奥斯陆的时候,它的艺术与自然都让人迷恋。新颖独特的街区、小众潮流的创意建筑,加上美妙的海岸景色与峡湾风光。歌剧院伫立于峡湾尽头,你径直走上屋顶,峡湾从你的脚下延伸,直到远方水天相接处,那样的风光值得细细品味。鸟瞰挪威缩影,此时飞鸟成群、湖光山色海景尽收眼底,艺术街区的花式建筑还为绚丽的夕阳增添了一点现代美,岁月静好。
参考文献
Anderson, B. and M’Gonigle, M. (2012) Does ecological economics have a future?: Contradiction and reinvention in the age of climate change. Ecological Economics, 84 (2012), pp. 37-48.
Bell, D. (1973)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A Venture in Social Forecast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Craciun, C. & Enache, C. (2013) The Role of the Landscape in the Identity Generation Process.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92 (2013), pp. 309 – 313.
David Harvey (2012) Rebel Cities: from the right to the city to the urban revolution. 1st ed. London & New York: Verso.
Debord, G. E. (1967)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1st ed. Paris: Editions Buchet-Chastel.
Edwards, B. and Foley, M. W. (1997) Escape From Politics? Social Theory and the Social Capital Debat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0 (5), p. 550.
Elmqvist, T. et al.(2013) Local Assessment of New York City: Biodiversity, Green Space, and Ecosystem Services. Bragdon, D. et al. (eds) Urbanizati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1st ed. pp. 355-383.
Fischer, G., Hizsnyik, E., Prieler, S. & Wiberg, D. (2019) Scarcity and abundance of land resources: competing uses and the shrinking land resource base. Rome: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Gehl, J. (2011) Life between Buildings: Using Public Space. London: Island Press.
Gehl, J. (1961)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Govers, G., Merckx, R., Wesemael, B. V. and Oost, K. V. (2017) Soil conserv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why we need smart 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 Soil, 3 (45), pp. 45-49.
Italo, C. (1978) Invisible City. 3rd 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Jin G. (2006) Urban Design: A Means of Redistribution of Spatial Resources. Forum of Planning and Design Industry Development [Online]. Available from: http://www.china-up.com:8080/column/showpic. asp?id=5067&pic=6 (Accessed: 17 Nov 2019).
Lagopoulos, A. (2018) Clarifyin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Land-Use Planning Concepts. Urban Science, 2 (17), pp. 1-20.
Laperche, B., Levratto, N. and Uzunidis, D. (2012) Crisis,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The Ecological Opportunity. Cheltenham, United Kingdo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
Lerner, J. (2014) Urban Acupuncture: Celebrating Pinpricks of Change that Enrich City Life. 1st ed.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Likens, G. E., Strayer, D. L. And Weathers, K. C. (2013) Frontiers in Ecosystem Science. In Alvarado, P. et al. (eds.) Fundamentals of Ecosystem Science. pp. 279-296.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4), pp. 370–396.
Mcafee, A. (2019) More from Less: The Surprising Story of How We Learned to Prosper Using Fewer Resources—and What Happen Next. New York: Scribner.
Mendes, M. M., Sá, T. and Cabral, J. (2017) Architecture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Inter- and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between Society and Space. Lisbon: Springer.
Ministry of Petroleum and Energy & Norwegian Petroleum Directorate (2019) Exports of Oil and Gas [Online].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orskpetroleum.no/en/production-and-exports/exports-of-oil-and-gas/ (Accessed: 25 Oct 2019)
Ministry of Petroleum and Energy & Norwegian Petroleum Directorate (2019) The Petroleum resources [Online].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orskpetroleum.no/en/petroleum-resources/ (Accessed: 25 Oct 2019) Murray, H. A. (2007)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rwegian Agency for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2019) Oil for Development Programme [Online]. Available from: https://norad.no/en/front/thematic-areas/oil-for-development/oil-for-development- programme/ (Accessed: 1st Dec 2019)
NYC Planning (2019) New York City’s Privately Owned Public Spaces. NYC: Department of city planning. Sassen, S. (1996) Whose city is it? globaliz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new claims. Public Culture, 8 (1), pp. 205-223.
Statsbygg (2016) Forvaltningsplan for Statsbyggs kulturhistoriske eiendommer: BANKPLASSEN 4. Oslo: Statsbyggs headquarters.
Sennett, R. (2015) Interview. The Edge: borders and boundaries. London: Cambridge Law Faculty.
Trancik, R. (1986) Finding Lost Space: Theory of Urban Design. 1st ed. New York: Van Nostand Reinhold Company.
Seymour Jr. W. N. (1969) Small Urban Spaces: The Philosophy, Design, Sociology and Politics of Vest- Pocket Parks and Other Small Urban Space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University of Virginia (2011) Landscape Typologies and Standards [Online]. Available from: http://www. officearchitect.virginia.edu/pdfs/typologies.pdf (Accessed: 17 Nov 2019)
World Water Council (2019) Water Crisis: Towards a way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nline]. Available from: https://www.worldwatercouncil.org/en/water-crisis (Accessed: 28 Nov 2019)
作者简介
杨蕗羲
英国爱丁堡大学景观建筑学硕士,英国景观协会学生会员。英国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更新学士。现就职于重庆市规划展览馆(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
来源:《城市地理》
供稿:杨蕗羲
供图:杨蕗羲 李佳敏 潘彦芹
美编:张雪
责编:叶倩
主编:王旭
出品: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多媒体工作室